人文普及學會

推廣思考方法、人文知識、跨學科交流

歡迎投稿

投稿方法請按圖進內

Like

like我們的facebook page,留意我們最新動向

電影與藝術

電影是否藝術的一種?

什麼是哲學?

你說話總是那麼高深難明,你一定不是讀哲學的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從《FURY》看坦克發展及盟軍軍紀 /Martin Yim

從《FURY》看坦克發展及盟軍軍紀 /Martin Yim

From: http://www.hdwallpapers.in/fury_movie-wallpapers.html

近來上映的二戰電影之中,提及盟軍西線作戰就只有一套—《FURY》。電影時空為一九四五年,講述美軍的坦克連隊於法德邊境推進,驅逐德軍的故事。本文以電影為本,分析坦克起源,坦克戰術運用,以及盟軍軍紀。

此片以一輛雪曼戰車(Sherman)為主軸線來連貫整個故事。究竟坦克這種新穎武器從何而來?

這必須上溯至一次大戰。德國在開戰初期略占上風。興登堡與魯登道夫率軍於坦能堡會戰擊退俄軍,同時,德國陸軍於馬恩河會戰失利,經過修改的希里芬計劃(Schlieffen Plan[i]徹底失敗,令往後戰局頓成拉据,交戰雙方開始走進壕溝戰的困局。德軍利用毒氣,然後集中兵力衝鋒,不過所獲甚微。英軍則運用新式武器—坦克來突破血肉相交的煉獄。這得力於英軍兩位上校斯溫頓(Colonel Ernest Swinton)與漢基(Colonel Henkel)。兩人以豪爾特曳引機(Holt tractor)為本,設計一輛具裝甲保護,輔有機槍,能夠突破戰壕及鐵絲網的戰車,並制訂備忘錄提交英軍總部[ii]。此計劃本來不受重視,報告輾轉落入時任海軍大臣丘吉爾手上,他讚譽有加,實驗亦陸續進行。可惜這份努力因加里波里計劃(Gallipoli Campaign
)失敗,嘎然而止。可是,此新思維影響英國軍人甚深。一九一六年二月二日,舉行原型戰車的發佈會。英軍立即訂下四十部,接著追加三倍,法國軍部則訂下四百部戰車,令兩軍戰車總數接近六百輛[iii]。最後為了保密,則以坦克(Tank)為其命名。

一九一六年九月,英軍在索穆河(Somme)戰場首次使用坦克。雖然當時戰車數量不足,地形不佳,以致無法突破德軍錯綜複雜的戰壕陣地。不過,這亦帶來巨大的奇襲效果,德軍深懼這大型的噴火怪物,減低他們的戰術優勢。

事隔二十多年,德國陸軍吸收一次大戰的教訓,積極裝備摩托化部隊(包含輕型坦克,摩托化運兵車)。雖然機動部隊所佔的數量不多,卻為歐戰初期的國防軍帶來優勢。無論於波蘭的閃電戰(包含空軍協同作戰,乃現代戰爭的先聲),還是奇襲阿登地區[iv],戰車均是不可或缺。德軍將領活用具前瞻性的戰略思維,使納粹德國屢戰屢勝。

可是,一九四一年,希特拉發動巴巴羅莎計劃(Operation Barbarossa),德軍陷入對蘇作戰的泥沼。美軍同年宣佈參戰,戰局頓時逆轉。美蘇龐大的人力資源是德國無法企及,德軍亦接連敗退。一九四四年,盟軍諾曼弟登陸後,德軍敗象已呈。至於,電影中一輛虎式坦克(Tiger I)對抗三輛雪曼戰車(Sherman)戰車的時空,盟軍已經推進至德國,歐戰亦進入倒數階段。此外,這關鍵片段也可折射德美二國軍工研發的取態。現在,先比較虎式戰車與雪曼戰車兩者優劣,請按下表[v]


SHERMAN M4A3E8
TIGER I
引擎
FORD GAA
MAYBECH HL 210 TRM P 45
重量
30.03
55.56
車身裝甲
前:63.5MM : 38MM : 38MM
前:100MM 側:80MM 後:80MM
速度
時速48公里
時速40公里
武器貫穿能力
92毫米
150毫米

從統計可知,無論是車身裝甲或武器貫穿能力,虎式坦克遠勝雪曼戰車,電影中,FURY兩旁的戰車欲先發制人,卻反被擊毀,這是合乎現實。雪曼戰車的優勝處在於速度及負重較少,可快速轉移,以機動能力取勝。虎式戰車的弱點在車後裝甲較薄的位置,FURY利用此點,以近戰取勝。希特拉一直希望以質勝量,可是,事實剛好相反。

以一九四三年七月至八月的庫斯克(Kursk)會戰為例,蘇軍動員近三十萬人建立縱深防衛體系,廣佈雷區壕溝,嚴重阻礙德軍坦克機動作戰。兩軍於波克羅夫卡(Prochorovka)混戰,以大量 T 34型坦克為主力的蘇軍與德軍坦克炮戰,加上轟炸機的配合下,此地頓成廢墟。從戰後統計來看,蘇軍的坦克及戰防炮損失達一萬多,德軍損失只有十分之一[vi]。但是此役卻由蘇軍勝出。朱可夫以大量資源投入是次戰鬥,不惜以四換一的代價,耗盡東線德軍的裝甲精銳。虎式戰車的另一弱點在此戰表露無遺,其鏈版受炮擊後,容易斷裂,機件複雜,又難以維修,加上泥漿遍地,負重甚巨的虎式戰車變成不能移動的炮台,在蘇軍 T- 34坦克圍攻下,就無用武之地。作戰資源日漸缺少下,第三帝國又受到兩線夾攻,敗亡可謂指日可待。可笑是希特拉還沉醉在虛幻夢境中,無視盟軍資源消耗戰略,已將納粹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電影還有一場重要場面。當Wardaddy ( Brad Pitt 飾演 )與屬下進入民居,要求屋內兩名婦女為二人煮早餐。其後三人接連入屋,言語不時侮辱兩名德藉婦女,如不是 Wardaddy出言阻止,很可能有侵害婦女之舉。這場口觸及二戰著作較少提及的問題—盟軍軍紀。西線上,基於憲兵隊的設立,即使英美聯軍偶有偷雞摸狗的行為,也不致侵害當地百姓。不斷侵凌百姓卻是東線的蘇軍。自從德軍攻蘇,蘇聯重鎮接連失陷,大量居民遭屠戮。蘇軍仇狠亦漸漸積累。蘇軍進占邁丹尼克(Majdanek),解放當地德軍的毀滅營,發現七萬多具屍體。蘇軍官報真理報(Pravda)即報導此事,再加上國土淪陷的恨意,以眼還眼的心態便植根蘇軍軍士心中[vii]。蘇軍東進過程中,燒殺搶掠不在話下,最令人髮指是集體處決婦女,兒童,更大肆侵犯女性。按統計,自東普魯士,波希米亞,西利西亞起,有近百萬婦女被侵害。甚至在柏林的醫院內,有近十萬婦女受害,性病由此橫行[viii]。為免受性侵害,不少婦女選擇自殺,蘇軍的暴行還不止於此。大量德國降兵及市民被監禁或做苦工,近三十七萬的德國人因此死亡[ix]。在戰勝國光環下,蘇軍暴行則漸漸被忽視,卻不容遺忘。

總結而言,《FURY》忠實呈現二戰坦克對戰的實況。不過,片中最後一場戰役卻有超現實(一輛Sherman vs 三百多德軍)。雖然片中不斷渲染個人英雄主義,編導以底層士兵心態貫穿整個故事,卻是不錯的嘗試。就荷里活主流電影而言,劇本刻劃盟軍黑暗一面,劇組也應記一功。德軍大肆殺戮近六百萬猶太人,日軍屠殺戰俘,強暴婦女,都是不容否認的戰爭罪行。難道戰勝國軍人犯下罪行就應被掩蓋,遺忘?看歷史時必需將此類行為等量齊觀,才能認清真相。最後,英美聯軍本可及早進入柏林,基於將領連番協調失誤,屢誤戎機[x]。結果,英美軍無法全面接收德國土地,也未能阻礙鐵幕擴張。


[i]    希里芬為十九世紀末期德國陸軍的參謀總長。他所擬定的攻擊法國計劃為希里芬計劃。他構想西攻東守,將兵力分為左右兩翼,右為主(含兵力八分之七),左為輔(兵力八分之一)。前者的兵力會大規模迂迴,後者則抵擋法軍,並前後夾擊。後繼者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則將希里芬計劃改良卻失敗。這詳見於鈕先鍾著,《歷史與戰略:從十六則歷史實例中看見戰爭的藝術與智慧》(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頁284-290

[ii]   詳見於李德哈特著,林光餘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台北,麥田出版,2014年),頁446-449

[iii]  詳見於李德哈特著,林光餘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台北,麥田出版,2014年),頁450-451

[iv]  這出色的參謀作業出自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與古德林(Heinz Guderian)的手筆。他們將一九一四年的希里芬計劃逆轉,將重要的裝甲軍團放在阿登地區,突破馬奇諾防線,將英法聯軍推至 ( Dunkrik )的細小空間。要不是希特拉命令古德林的裝甲矛頭停止前進,坎尼會戰(The battle of Cannae)恐怕歷史重演,詳見於李德哈特著,鈕先鍾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上冊》(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頁92-93,146-153

[v]   數據節錄於此網站,http://tank-compare.com/en/compare/m4a3e8-sherman/tiger-i#T1=10I12I12I10I105&T2=164I136I110I201I138

[vi]  Evans, Richard J. ,THE THIRD REICH AT WAR(New York: The peguin Books, 2008),pp.486-490.

[vii] Evans, Richard J. ,THE THIRD REICH AT WAR(New York: The peguin Books, 2008),pp.707-708.

[viii]       Evans, Richard J. ,THE THIRD REICH AT WAR(New York: The peguin Books, 2008),pp.710-711.

[ix]  不少德人死於行軍或集體處決,至於蘇軍集中營內的戰俘生存率僅有百份之十二,詳見於 Shyder, Timothy,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lter and Stalin ( New York: The Basic Book, 2010 ), pp.318.

[x]   蒙哥馬利過份謹慎的行動,失去一九四四年八月- 九月間突破德軍防線的機會。當時巴頓的裝甲矛頭已達摩塞爾河,距離薩爾工業區只有三十里。其裝甲兵團因無油而停止,汽油用量卻全數北調至比利時一線。此見於李德哈特著,鈕先鍾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下冊》(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頁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