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話總是那麼高深難明,你一定不是讀哲學的》/楊梓燁
Raphael, School of Athens, fresco, 1509-1511 (Stanza della Segnatura, Palazzi Pontifici, Vatican) |
由此可見,我讀哲學,並沒有什麼冠冕堂皇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個人的興趣。當我愈接觸得多哲學,我便發覺哲學並無想像中那麼高深莫測,至少讀哲學,就和讀其他學科一樣,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方法學的訓練,逐漸掌握其中的哲學討論。還有的是,我愈讀得多哲學,就愈發覺哲學是不能用來出風頭的,哈哈。
但有些人總愛持著自己讀哲學,或只是讀過幾本哲學著作,就經常發表偉論,又將哲學抬高到神檯的地位,像是讀哲學是要救世云云。你身邊有沒有這種人?他總喜歡用一些術語嚇唬人,當你追問這些術語是什麼意思時,他卻只會支吾以對,或是再用更多不知所云的術語為先前的術語作解釋;又或者,當你們在討論問題時,他總愛追問一些看似高深其實有害討論的問題,例如「什麼是真?」、「什麼是道德?」等等;又或者,他們說了一番話,你明明發覺他們所使用的每一個字都是自己會的語言,但綜合起來的整段話卻不知所云。當你忍不住諷刺地問他:「你說話總是那麼高深難明,你讀哲學的?」他聽後,還沾沾自喜地點頭起來;如果你身邊有這些人,那麼「恭喜你」,你遇到我最討厭的人了。這些人是否真的讀哲學,我不清楚;但我可以肯定這些人的頭腦不會厲害到哪裡。
事實上,我所認識的讀哲學的朋友,或是思考愈厲害的朋友,他們與別人討論時,絕不會無故使用一些專門術語;既使他們使用了這些術語,也必定給予清晰的意思。因為我們讀分析哲學的,都很關注語言的使用與嚴謹的論證,所以我們都力求表達清晰,絕不會胡亂使用一些專門術語。我們也不會無故追問一個語辭的定義,例如什麼是「真」,因為我們都知道很多日常語言都難以定義。事實上,如果有人不明白我所說的,我不但不會沾沾自喜,反而會自我檢討一番,因為這很可能說明了我的表達方式有問題,才令人不明白我所說的。
還有,「哲學」這門 學科,一直受人尊敬,主要是因為傳統傳承下來的一種文化。我們讀哲學的,自然對這稱許感到榮耀;但我們並不會因而將哲學抬高到神檯的地位。沒錯,哲學確實
有「知識之母」之稱,這是因為哲學家的其中一個工作,就是分析與檢驗一些我們日常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假設,而這些基本假設是其他學科的專家不會再深入探討的。例如,科學,自然是科學家的專長,但很少科學家會探討「到底一個怎樣的理論才算是科學」這課題,那麼,這課題就會由科學哲學家探討,譬如科學哲學家Karl Popper嘗試透過「否證性」這概念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直到當代,「否證性」這概念已經成為科學界裡普遍公認的判準之一[1]。 但我們並不會因為如此,便認為科學哲學比科學更有價值,至少我們難以作出比較,或者根本無須比較。所以,我們根本無須為哲學披上浮華的外衣。
說句實話,讀哲學最重要的價值不是學會什麼哲學理論,而是思考方法的訓練。而思考方法就在於概念分析與嚴謹論證。如果人人讀哲學都讀到變成「說話高深難明、不知所云」的人,那麼這是哲學的悲哀。
我希望終有一天,可以從普通人的口中聽到的不是「你說話總是那麼高深難明,你讀哲學的?」,而是「你說話總是那麼高深難明,你一定不是讀哲學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