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語理分析(logico-linguistic analysis)/楊梓燁
在《什麼是思考方法?》一文裡,我簡介了什麼是思考方法。這篇開始正式介紹思考方法的其中一環:語理分析(logico-linguistic analysis)[1]。
在介紹什麼是「語理分析」之前,我先說一個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A與B,一直交惡。某天兩國終於打起仗來。經過了連番戰役,B國陷入了苦戰,於是B國皇帝決定派使者阿捷到A國談和。由於B國是求和方,如果談和的話,相信要給A國巨額的賠償,於是B國皇帝下了命令,要阿捷想盡辦法將賠償金額降到最低,否則就當任務失敗處決。阿捷為了保命,在前往A國途中不斷思索如何可以完成任務,終於他想出了一條妙計。
阿捷到了A國,與A國大臣小明談判:
阿捷:「我是代表我國來求和的。」
小明:「嗯。在今次戰爭裡,我們明顯是勝方,你們卻是敗方。所以,你們要接受我們的一切要求,否則談判破裂。」
阿捷:「我們不是敗方。」
小明:「哈!你們不是敗方?在連番戰役裡,你們都戰敗了,勝敗早已定下,否則你們也不會來求和。」
阿捷:「沒錯,在連番戰役裡,我們確實戰敗了。但你們貴國也受到嚴重的損毀,考慮你們的人命與經濟損失吧,難道你們不也算是失敗嗎?戰爭再繼續下去,大家也只會繼續失利下去,最後大家都只會是敗方。既然如此,我們為何還要戰爭呢?不如和解休戰。然而,我們國家是不會賠償巨額給貴國的,因為我們不是敗方。」
傻頭傻腦的小明,聽了後,覺得阿捷的說法有道理,便無條件地與B國談和了。
到底這個故事裡,阿捷用了什麼詭辯的方法,成功地避免自己國家付出巨額的賠償?聰明的網友可能已經發現,關鍵在於對話裡出現的「勝/敗」的意思被阿捷多次轉移。當小明說「B國是敗方」,這裡的「敗」是指「軍事上被擊倒」。而當阿捷說「B國沒有戰敗」時,這裡的「敗」卻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與人命捐失」。阿捷運用了「勝/敗」的歧義,玩了一場文字遊戲,成功為自己國家避免了巨額賠償。
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討論一個論題時,必須要釐清論題裡關鍵語辭的意思
語理分析就是採取這樣的進路:「當我們處理一個論題時,首先分析的是論題裡關鍵語辭的用法,釐清了所考慮的論點或問題的意思之後,才著手進一步地研究論題。」簡單地說,就是「在討論一個論題或問題時,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釐清當中關鍵語辭的意思[2]」。
語理分析是思考時最基本的環節。因為,如果我們連一個說法的意思都不清楚,便無法判斷這個說法的真假。例如,當我們問「知識是辯證地存在的?」如果我不知道「 辯證地存在 」是什麼意思,那麼這道問題就如同問:「知識是5E#$%@#$!?」,誰會知道這道問題的答案?因此,意義先於真假,要是碰到某個問題,我們第一時間不是尋求問題的答案,而是首先弄清楚問題到底是問什麼,才回答問題。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認為「有誰不會語理分析啊?那不過是了解一個論題的意思罷了!這實在太容易了!」沒錯,語理分析這方法表面看起來確實簡單易明,甚至可以說它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簡單易明。但一個方法簡單易明,並不表示你真的能將它運用得得心應手。要將語理分析這方法訓練到爐火純青,不單需要經過長久的訓練、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工具、培養對抽象概念的敏感度、善用同情理解原則等等外,更需要破除某種心理障礙:見到某個似懂非懂,看似深刻的說法,第一時間不是崇拜它,而是問清楚它的意思,譬如以下的句子:
「一切在一其中,一在一切其中」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真理是醜惡的。」
「知識是辯證地存在的。」
「上帝超越邏輯!」
我不是說上述的說法是真或假,因為我連上述的說法的意思也不清楚,也不是說上述的說法沒有意義。我要說的是,我們見到類似上述的言論時,第一時間不是立即肅然起敬,認為這些說法提出了一些很深刻的見解,而是首先要問清楚這些言論到底是什麼意思,否則我們只是模模糊糊地崇拜一些連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說法罷了。
參考資料:
李天命《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
註腳
[1]「語理分析」的內涵源自哲學界裡日常語言學派的分析方法,李天命先生把這些方法提煉與整理,建立成如今思方學的一環。「語理分析」與分析哲學家進行的的工作「概念分析」並不相同。前者特指用來釐清語辭的用法、避開有害於思考的語言弊病的方法。後者泛指最廣義的、分析哲學家進行的的工作,它不只是單純的語理分析,還包括找出特定概念的意義與內在邏輯結構,然後再進行推論的分析工作。
[2]在此文裡,「意義 」的意思都是指「某個特定語境的用法」。
阿捷用的是 “偷換概念”。現實中“偷換概念”狡猾高手在談話瞬間“偷換概念” ,當你無法在一秒內識破, 便中計了。
回覆刪除這其實是巧語吧!如果我是小明,我會立刻把阿捷殺了。因為他在侮辱我的智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