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有何問題? /陳凱文
未知是否因為香港近年本土思潮興起,網上批評所謂「匪語」的聲音始起彼落。然而,部份批評根本令人費解。近日在《熱血時報》Facebook 上看到的這幅海報,聲稱失聯是「匪語」,便是典型例子。
坦白說,網民口中常說的「匪語」,定義其實頗為含糊,並不明確。觀乎網上的種種批評,「匪語」似乎是解: (1) 以普通話而不是粵語的音譯詞; (2) 在1949年後才在大陸出現,並且不符港人用語習慣,而港人平日用語中有更好的替代詞。
由於「失聯」不是音譯詞,所以不屬第(1)種「匪語」,那就只有機會是第 (2) 種「匪語」。「失聯」是近年報導才出現的詞語,是否源於大陸則說不準。比較可以肯定的是,在今次亞洲航空失事的報導中,不只是大陸和香港的媒體,連台灣的《中國時報》和《英國 BBC 中文版》的也用上「失聯」一詞。為何會有此現象?
據查,「失聯」一詞有可能是民航術語 “Radar Contact Lost” 的意譯詞,再由「失去聯絡」縮寫成「失聯」。下圖為美國聯邦航空總署 (FAA) 的網頁,證明“Radar Contact Lost” 應是一個民航術語。如果這是一個專業術語譯詞,普通人平日少用是很正常的,不應大驚少怪。我們需要知道,術語素來講求意思翻譯的準確度,而不是遷就業外人士 (layman) 的語言習慣和喜好亂譯一通的。
我們再看看外媒有關亞洲航空失事的報導,確實曾出現過 “Lost contact” 這個英文片語(例:《BBC英文版》這篇報導),而中港台三地的海外新聞,不少都是翻譯自外電報導,這似乎便解釋了為何中港台會用上「失聯」了。
餘下的問題,只是「失聯」一詞的翻譯準確度,作為意譯縮詞,將 “Radar Contact Lost” 譯成「失聯」基本達意。如果有人認為「失去聯絡」縮寫成「失聯」,便是「生語癌」,「失蹤」其實也是「失去影蹤」的縮寫,是否也是「生語癌」乎?有些人將「電話聯繫」說成「電聯」,又是「匪語」乎?
誠然,現在某些批評「匪語」的言論,實際上經不起學理的推敲。網絡令大眾有更多的言論自由,唯獨希望大家大放厥詞前,多做些功課才為正道。另外,即便某些新的意譯詞或用語來自大陸,只要不是辭不達意,難道我們又要抗拒不用乎?一個不理好醜、胡亂排拒外來文化的地方,只會扼殺自身的文化生命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