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一)倫理學基礎 — 什麼是倫理學?》/陳培興

《(一)倫理學基礎 — 什麼是倫理學?》/陳培興
圖片來自於網上

每當在現代社會與人談論起倫理道德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有種「厭惡感」油然而生。之所以會如此,可能是因為我們曾讀過內容相關的課程,誤以為又是那些總考不及格的仁義禮智和儒家思想;亦可能是因為時下流行講「利益」而不是「道德」,談論倫理道德就好像說教一樣,都是些迂腐陳舊而不切實際的教條。所以一般人對倫理道德的討論總是敬而遠之,儘管事實上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

其實試想一下就不難發現,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倫理道德的思考,無論我們自不自覺。在日常生活總會對社會文化上的一些現象進行道德評價,小至倫常風化案與明星醜聞,大至同性戀婚姻、動物權益和安樂死‥‥‥等等的議題。我們除了好奇,亦會關心當中的道德爭議。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難免根據的仍是個人生活文化圈所賦予的價值觀,對於處理日常生活的道德問題,也只會依循該文化背景所提供的原則判斷,至於這些道德原則或價值預設是否合理,則往往不會加以質疑。

然而作為一門研究倫理道德的學問、哲學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倫理學會對其中的一些背景預設進行反省和批判,其研究方式也不如大眾所誤解的那樣。其實我們可以說:倫理學(ethics)又稱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是以哲學方法研究道德的一門學問。所謂以哲學方法研究道德,就是依循理性的思考方式,對道德的本質及其所衍生的問題進行概念分析、批判、評估和反省,追根究柢地尋找對問題的根本解答。

為了更清楚地區分研究道德問題的層次,我們可以把研究倫理道德的問題分作三個範疇:這分別是:(一)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二)規範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和(三)應用倫理學(applied ethics)[1]。 而我認為這幾個範疇之間又有基本程度之分,接下來我們可以簡要地說明一下,以及講解每個範疇所主要關心的問題。

(一):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
後設倫理學深受分析哲學(analytic-philosophy)的影響,探討的方向往往直指道德問題的核心,研究其背後最根本的預設和道德語句的意義,所以稱之為後設(meta-)。其主要研究的問題是:「道德是否存在?」、「道德的本質是什麼?」、「道德是相對的還是客觀的?」以及探討道德判斷是否有所謂真假、是否可以得到證成、其關鍵概念如:「道德」、「對/錯」、「善/惡」、「應該/不應該」‥‥‥等等語詞的意義[2]。 這個範疇基要性就如分析具體的道德原則和問題之前,首先釐清論題當中關鍵概念的意思,其研究成果也會被應用到各種倫理道德的範疇中。

(二):規範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 
規範倫理學所研究的是有關「應然」的規範性問題,通過對道德觀念進行系統性的了解,一方面歸納出一些指導行為和道德判斷的原則,另一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藉此探討這些道德原則的合理性。其相關的核心問題有:「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人應該依循什麼道德原則行動?」以及「道德原則χ有什麼合理性?」‥‥‥等等。舉個例來說:假設有個富人是純粹因為想得到贊賞而捐款於貧窮地區的兒童,在這情況下有人會評價該行為是道德的,也有人會認為不能如此評價。而規範倫理學會嘗試歸納出判斷行為是否道德的準則,繼而分析其合理性,務求建構有關行為的基本道德原則,以作為我們面臨道德問題時的指導。

(三):應用倫理學(applied ethics)
應用倫理學的要旨是以有關道德、正義與權利的學說解決現實上的道德困境,在這個範疇中,我們會將各種如功利主義、自由主義、義務論‥‥‥等等重要的理論應用於人權、法律、商業、生物、傳媒各個領域的倫理道德議題中。譬如有:同性戀婚姻、複製人、動物權益、安樂死‥‥‥等等相關的議題。根據這些理論原則,嘗試分析現實上的道德困境,並且藉著這些理論來判斷其合理性。

註釋
[1]另一說還有描述性道德學(descriptive morals),但觀其研究的問題主要是有關某一個社會或文化實際上具有哪些道德觀念,以及實行哪些道德規範。這類「後驗問題」不是道德哲學家所主要研究的,但其中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對道德問題的澄清有幫助,故此也並非完全無關。
[2]有關道德判斷是否具有真假值(truth value),在當代倫理學的討論仍有爭議。這方面主要有兩個立場:一個是認知主義(cognitivism),另一個是非認知主義(noncognitivism),前者主張道德判斷具有真假值,後者否定。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