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s)/T

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s)/T

大部份未曾接觸過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或倫理學(ethics)的人,往往都認為倫理學只是紙上談兵、或在理論層面上空談道德的學科,而沒有切實地在現實社會裡實踐出來。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所遇到的各種道德難題,例如「港鐵應否緩延地鐵到站時間直至救到狗狗為止?」、「冰桶挑戰應該受到什麼的道德批判?」等等,我們背後往往預設了不同的道德信念 (moral beliefs)或道德立場,這些道德信念往往根據某套道德理論作為其行動的依據。而研究在道德議題上,不同人的道德信念背後所依據的道德理論,以及分析和評論其道德理論是否足以成立,這正正是規範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及應用倫理學(applied ethics)處理的範疇。因此,倫理學並非天馬行空的道德構想,而是在現實基礎下,透過理性分析及道德推論的方式,去為我們的行為尋找出恰當的道德規範。

同屬於倫理學範疇,但較少被人討論和認識的,還有「後設倫理學」或「元倫理學」。有別於規範、應用兩種倫理學,後設倫理學並不為了尋找最合理的道德原則以規範人類的行為,它並非處理所謂一階(first-order)的道德問題,如「什麼行為是對的或錯的?」、「我們應該做出什麼行為?」;它是用以處理二階(second-order)的道德問題:『是否存在「對」或「錯」的性質?』、『「對」或「錯」的意思是什麼?』等等。

後設倫理學可以作為研究其他兩種倫理學的基本預設,因為在回應第一層次的道德問題以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問題裡的道德性質(如:善、惡、道德)是否存在,而這些字詞又有什麼意思。例如,A和B正在討論有關於墮胎的問題,A和B都認為墮胎是道德上錯誤的,但A的理由是因為墮胎的行為在大部份國家或民族皆不允許的,而如果一個國家或民族不允許某個行為,則這種行為就是道德上錯誤,反之亦然;但B認為即使有某個國家或民族同意墮胎的行為,但不代表這種行為在這個地方就是道德上可被允許,B認為道德上的對錯可應用於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雖然A和B在關於第一層次的道德問題取得了共識,但卻在第二層次的問題上有所分歧,也就是對於道德上的對錯標準有所不同:A認為對錯的標準相對於不同的文化而定;B認為對錯的標準並不取決於文化的基礎。

就後設倫理學的研究問題,以及其衍生出來的各種學派,我們大概可以描繪出以下簡略的研究框架:

一、「道德判斷有沒有真假值(truth-apt)?」
 道德判斷是指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行為作出的道德評價,例如:「殺人是萬惡不赦的」、「勤力是一種美德」等。道德非認知主義者(Non-cognitivism)認為,道德判斷只是在表達當時人的某種情緒或一種命令,例如「你竟然殺了人!」、「不准說謊!」等,就像我們平時說話裡的「呸!」、「操!」一樣,因此道德判斷也就沒有真假值可言;另一方面,道德認知主義者(Cognitivism)認為,道德判斷不只表達了當時人的某種情感或命令,而更是表達某種信念,他/她相信某個行為有對錯可言,因此我們透過分析當時人所表達出來的說話作出分析,而了解說話的真假值。

 二、「是否存在真的道德判斷?」 
假若我們認同了認知主義者對道德的見解,下一步我們就會問出以上的問題。雖然我們說道德判斷有真假可言,但這個說法卻不代表就有真的道德判斷,有可能所有道德判斷都是假的。道德錯誤理論(The Error Theory)就抱有這種想法,認為世界上沒有所謂的道德性質(如善惡、對錯),因此所有道德命題都是虛假的,我們可以同時說「殺人是對的」與「殺人是不對的」而沒有產生矛盾。舉例說,如果世界上沒有「顏色」的性質,那麼任何透過使用顏色的描述所作出的語句都是假的,例如「蘋果是不是紅色?」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說「蘋果是紅色」或「蘋果不是紅色」而沒有產生矛盾,因為沒有一個判斷會是真的。相反地,支持道德事實主義(Moral Factualism)認為世界上有道德性質的存在,因此就有真的、也有假的道德判斷,也由此出現了二元對立的道德判斷,例如如果「殺人是錯誤」的道德判斷是真的,那麼「殺人是正確的」就是假的。

三甲、「道德判斷的真假值是否取決於不同人的觀點?」
在肯定了道德事實主義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道德事實從何而來。道德建構主義(Moral Constructivism)認為所有的道德事實都不能夠獨立於人的觀點及態度而存在;反之,道德實在論(Moral Realism)認為道德事實是獨立於人的觀點而存在的,不會因為人的態度、觀點改變而有所不同。

 三乙、「道德命題是否可被經驗所研究得到的?」 
在道德事實主義的前提下又出現另一分支。當我們說道德事實及道德性質不可被經驗所研究時,是指我們可以靠著本能先天的直覺就可決定什麼道德判斷是真或是假的,這是道德非自然主義(Moral Non-naturalism)(Moral Naturalism)的主張。相反地,認為道德的基本命題可以靠我們對於日常事物的經驗所研究得到的,就是道德自然主義(Moral Naturalism)的主張。

 Andrew Fisher “Metaethics: An introduction”這本書可以算是對後設倫理學有興趣的讀者最方便、最容易的入門書,裡面用的英文詞彙不深,而且內容淺白易明,容易咀嚼。

6 則留言:

  1. Is not moral naturalism that which claims that moral facts can be reduced to empirical facts?

    回覆刪除
    回覆
    1. moral naturalism可以分為還原主義與非還原主義。前者主張道德性質可以還原成一些純描述性的性質,譬如功利、演化優勢。後者主張道德性質不可以還原成一些純描述性的性質,譬如功利、演化優勢,但道德性質可被經驗研究。在這點上,非還原主義的moral naturalism與Moral Non-naturalism的分別是,前者主張道德性質是經驗研究,後者主張道德性質是先驗研究

      刪除
    2. 文末好像說反了,自然主義合肥自然主義。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清楚的入門解說,thank you!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