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普及學會

推廣思考方法、人文知識、跨學科交流

歡迎投稿

投稿方法請按圖進內

Like

like我們的facebook page,留意我們最新動向

電影與藝術

電影是否藝術的一種?

什麼是哲學?

你說話總是那麼高深難明,你一定不是讀哲學的

顯示具有 中文-音韻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文-音韻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自古「懶」字助維穩,叫你「勤奮」好揾笨/陳凱文

自古「懶」字助維穩,叫你「勤奮」好揾笨/陳凱文
不知為甚麼,這幾天上網,總見到一堆網友都在討論什麼是好文章,什麼是好詩,在這個號稱「文化沙漠」的香港,簡直是件怪事。後來打聽一下,原來是網上有人抨擊「部分文學社團接受藝發局長期資助, 但並無甚麼特殊建樹, 更往往為政權維穩」,原來又是一樁文人相輕的糗事。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千百年來文人之間兩相傾軋,簡直無日無之,本來不值一哂,倒是我們時常聽到的這個「懶」字,背後卻大有文章。

不說大家或許不知道,我們現在所寫的「懶」字,本來不是這樣寫。「懶」的本字為「嬾」,从女賴聲,「懶」字在南北朝的《玉篇》及宋代《廣韻》中,均被視作「嬾」的俗體。

漢字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便是用來形容不良行為的字,都愛寫成女字旁,如「奸」字、「淫」的本字「婬」字,以及這個「嬾」字。探其成因,或許跟古代中國是個父系社會有關,遂將一些壞事定性為「女人才會做的事」,這些字背後的造字理念,多多少少總有點性別歧視的味道。

更有趣的是,是大家往往忽略了這個「懶」字,往往是跟個「精」字掛鉤的。例如:我們時常聽到上一輩的人批評他人「練精學懶」,這兒的「精」是精靈的意思,即是耍小聰明;「懶」指躲懶,指你找方法不做你的「份內事」。當然,這個「份內事」大抵不是你想做的事,而决定你有什麼「本份」,話事權都在於在上位者。家庭內是家長,出來做事是老闆,或者是官府。這某程度反映了一個事實,聰明的人總會想法子偷懶,耍滑頭讓自己不勞而穫;只有蠢材鈍胎,才會人家叫你幹啥便幹啥。

其實,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為何一直要將「勤奮」視作美德,將「懶惰」視作惡習?若論其真正原因,便是「維穩」,透過建立一套標榜「勤奮」是美德的道德規範,利用教育愚弄民眾,令他們變成「勤奮」的順民。從某角度來說,所謂德育其實就是一種愚民的帝王之術。

大家細心一想,公家官府從來不懂自己生錢,又一直需要培育管治人才為官家「維穩」,這些東西從何而來?稅收需從百姓身上榨取,人才需靠刻苦用功讀書,若社會一大批人都「練精學懶」,如何維持這個社會的「核心競爭力」?若很多人不事生產,自己都要靠官府接濟,稅收又從何而來?

當然,「勤奮」本身對自己未必毫無益處,問題是「勤奮」作為一種社會價值觀,其詮釋權卻一直在這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手上。他們透過掌握「勤奮」的詮釋權,利用教育建立道德規範,從而為這個建制培育一批又一批順民。在古代,你不讀書識字,你的「勤奮」便是勤力工作。然而,不少黎民百姓營營役役一生,所來的卻只夠你養家糊口,真的能靠「勤奮」致富又有幾人?

讀書識字者,「勤奮」便是讀聖賢書,因為中國自唐代創科舉以來,讀書便成了官府聘用官員的考核機制。在鼓吹「學而優則士」的社會環境下,現代人口中的「文學」、「藝術」只被視作士人的風雅玩意。若你沉迷其中,則會被斥作「玩物喪志」,而被人唾棄。

至於音樂藝人,不論你如何勤於練習,你彈琴吹簫如何了得,終其一生都被他人鄙視。我們現代人將賣淫為生者稱作「妓」,其實賣淫者應稱作「娼」。《廣韻》曰:「妓,女樂也」,古人本來將音樂藝人稱作「伎」,日本沿用至今,女性的音樂藝人則用「妓」字通假。中文竟然將「娼妓」並列,可見他們對樂人的鄙視,賣藝與賣身無異。

到了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所謂「勤奮」也變得市場化。你是「勤奮」還是「懶惰」,不再看你幹什麼,也不再看你付出努力,而是看你的賺錢能力。你做的事能賺錢,或者你不做事也能賺錢,哪管你是囤積居奇、投機倒賣,只要你能賺到錢,即使你天天紫醉金迷、聲色犬馬,都沒人會話你是「懶人」;反之,不管你日寫萬字,藝技高超與否,有否日日勤於練習,任你在業界之內被人如何吹棒,只要你所幹之事非市場所需,沒有市場價值,在不少人眼中,你還是一個靠官家接濟的「懶人」。

世事往往十分弔詭,有些人似乎將「維穩」視作一件壞事,殊不知當他跟隨社會的主旋律,抨擊對方「懶人」之時,也在為這個社會「維穩」。當一個社會,即使大部份人勤力到像一隻牛,你還只是住着一個白鴿籠內苟存於世,有些人卻可而靠投機倒賣,靠製造經濟泡沫致富,卻被吹捧為「精明」。所謂「懶惰」是否真的「懶惰」?誰才是真正的「練精學懶」?所謂的「自力更生」,本身是否一種愚民教育?還請看倌自行判斷。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漢語音韻學入門(四):未解之謎》/飛力

《漢語音韻學入門(四):未解之謎》/飛力

  第三篇網誌,我談到唐玄宗改字的故事,他在空閒讀《尚書·洪範》篇這句時,覺得「頗」和「義」不押韻,所以把字改了,原句是:

無偏無頗,遵王之義。

  亦提到假如有古音,即唐朝和先秦口音不同,這樣唐玄宗改音就不對,因為口音不同,押韻的根據當然也不同。餘下的問題在於唐朝和先秦的口音有沒有不同。在上一篇網誌,說明如果有方言存在,我們便能追溯到更早的時代有更古老的語言,是這些方言的祖先。我們如何知道唐朝時有沒有方言呢?我們看看顏之推的一筆記載,他死於隋朝,和唐朝距離不算太遠。

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高貴鄉公不解反語,以為怪異。自茲厥後,音韻鋒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指馬之諭,未知孰是。

這是顏之推著作《顏氏家訓·音辭》的記載,大意是說:孫炎寫作《爾雅音義》,書中反語(即是反切,古代注音方法),漢末人只有他懂得用反語注音。到三國魏的時候,反語大為流行,魏國皇帝高貴鄉公不懂如何利用反語,別人覺得怪異。自此之後,談論音韻的書有很多,各自反映自己的方音,互相詰難,很難判斷那個對那個錯,就像「白馬非馬」一樣。

  先別理反語是甚麼,注意「自茲厥後,音韻鋒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這句,自魏世反語大行其語之後,開始多人寫作記錄自己的方音,各個都有自己的特點,互相非難。不知大家還記不記我上篇文章中,香港話和溫州話的例子,兩個語言都有各自的特徵,而且對方没有,這暗示有一個古語,兩個特徵兼而有之。我們不知道這個語言何時分化,但一定早於有方言存在的時代。看顏之推這段記載,分化的時間一定早於三國時代,因為三國時代已經有方言了。顏之推的記載也揭示當時各方言有各自的特徵,如果不是這樣,又如何「遞相非笑」呢?這也說明「音韻鋒出」這段時間前曾經有個古語,兼有這些語言的特徵。既然如此,唐朝的口音和先秦口音也不同;用先秦口音寫作的《尚書·洪範》,用唐朝口音讀起來不通份屬自然,唐玄宗也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口音改《尚書·洪範》的文句。「頗」和「義」用唐朝口音讀不押韻,用先秦的口音讀自然是押韻的。

  而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起碼從三國時代開始,已經有各地的方言了。我們回顧一下項少龍的困局。

(項少龍心想:你說甚麼,我聽不懂)
(圖片引自這裏
他是個現代人,「被穿越」到先秦時代後,他竟然聽得出照顧他的女子說河北或山西的方言。先秦河北山西口音和現代的河北山西口音當然不同,這是因為有古音!所以如果按嚴格的歷史去看,項少龍是一句也不聽不懂對方在說甚麼,更不可能知道那位女子在說河北山西口音!那位女子也聽不懂項少龍的話,這應驗了一句粵語俗語:雞同鴨講。當然這是在討論學術,小說家只管寫好小說就行,黃易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武俠小說作家,項少龍只是個引子吧,拿他做個思維實驗而已。

  那麼唐朝人說粵語嗎?篇網誌提到有人認為唐人以粵語作詩。如果他說的粵語是現代粵語,他就錯了,因為漢語由三國時期有音韻著作開始,語音一直變化,直到現在。唐朝人說的是唐朝的口音,和現在的粵語當然不同。粵語念唐詩順口是因為粵語保留唐朝音某些特徵,而不是完全和唐朝音一樣。

  現在順道解釋第一篇網誌提出的三個問題之二:其一甚麼是同源語言、其二甚麼是語音流變

  同源語言有著同一個祖語,這個祖語分化出不同的子語言,而演變成不同子語言時,不同子語言從祖語中保留和失去的特徵有不相同的地方,以致後世這些同源語言未必能互通。語音流變,就是說語言演變時,讀音有所改變,或許使語言變得面目全非。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

  全句如下:

  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埶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四庫全書本《毛詩古音考》,明陳第著)
這句話記載在明朝音韻學家陳第的著作《毛詩古音考》的序中,意思是:語言有古語今語之別,也有南北各地方音之別,文字字體有所改變,讀音也有所轉移,是語言的大勢。如果用今語讀古代的韻文,不押韻勢所難免。但他不是最早研究古音的學者,最早的應該是南宋學者吳棫的《韻補》,見此。明代也有以研究古音的,例如楊慎,年代就比陳第早一點,著有《轉注古音略》等。但我為何拿這句為大標題呢?因為這句話實在太出名,屢屢為人引用,把語言的變遷說得精確又簡短。

  由南宋以來,有吳棫等學者開始用古音的概念研究古代音韻。但是第一個明確提出有古音的是誰呢?知道有南北方音不同很容易,只要和不同地方的人交談就可以了,早在西漢時,相傳是揚雄所作的《方言》一書,已經將方言詞以戰國時的國家分類了。看看《方言》第一條:

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這條是說黨、曉、哲三字都有知道的意思,楚地用黨或曉字,齊宋之地用哲字。但知道有古音就一點都不容易,因為古代沒有錄音機,不能將今音和古音對比。吳棫楊慎陳第等人的功積主要在於用古音的觀念研究古音,但最早提出有古音的人不是他們。我看的古書不多,以我的意見,最遲到隋朝已經有古音的概念。顏之推死於隋朝,他的著作《顏氏家訓·音辭》中已經記載他知道有古音。

  逮鄭玄注《六經》,高誘解《呂覽》、《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熹製《釋名》,始有譬況假借以證音字耳。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內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

  大意是說,自從東漢有學者注釋古音,才有用比喻的方法注釋文字讀音,但是古今語言不同,有很多術語弄不清楚,愈發令人疑惑。顏之推能夠以當時讀音,對比鄭玄等人的注音,得知古音今音不同,非常難得;因為直到唐宋時還未知道有古音還是很普偏,例如一早在談的唐玄宗改字,沒有多說的叶音說(叶讀協,不是葉)等等,都是不識古音所致。真正掃除這些思維已經是明季的事了。

  以下兵分兩路,分別述說古今南北語言的研究方法,以及基礎的語音學。

參考文獻

《顏氏家訓》讀後筆記,郭進銘注釋:注釋詳細,譯文流暢,假如沒有參考他的注釋和譯文,我的理解一定出錯。讀《顏氏家訓》也可參加考今人王利器的《顏氏家訓集解》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漢語音韻學入門(三)》:以「地有南北」證明「時有古今」/王飛力

以「地有南北」證明「時有古今」/飛力

  我第一篇文章簡述了漢語多種方言,及以地圖顯示這些方言的分布。為何漢語有這麼多方言呢?難道是巧合?我試以粵語香港音,以及吳語溫州音比較一下(先忽視聲調)。 


(香港音參考粵語審音配詞字庫,溫州音參考小學堂以及鄭張尚芳先生《溫州方言志》) 

以上的怪符號(國際音標)先不用管它,先看粵語香港音這一行,再看最後的字母,一共有六個,由上而下是/p/、/t/、/k/、/m/、/n/、/ŋ/。將這六個符號對比一下吳語溫州音這一行,發覺吳語溫州音六個字例根本沒有以 /p/、/t/、/k/、/m/、/n/為讀音結尾的,只有/ŋ/保留在「農」字中。例如「夾」字,香港音是/kap/,溫州音只是/ka/,那個/p/消失了。但是讀音都相似,兩者都有/ka/這個音,只是溫州音的「夾」字沒有/p/,餘下的五個字情況也相似。我們把觀察到的現象抄一下。所以看不懂以上的推論不要緊,看得懂以下的兩個現象就夠了。

  現象甲:粵語香港音和吳語溫州音讀音近似。
  現象乙:粵語香港音有完整的/p/、/t/、/k/、/m/、/n/、/ŋ/,吳語溫州音只有一個/ŋ/

  假如你是語言學家,你如何解釋這個現象? 暫時我想到的理論有兩個。

  理論甲:完全是巧合。粵語香港音和吳語溫州音一點關係也没有。   理論乙:溫州人學香港話學得不到家,所以有些音發不出。(僅僅是理論,下面再舉例就知道錯了,溫州人不要打我。)

  我們再看幾個例子,也是粵語香港音和吳語溫州音。

例子很簡單,只有兩個字,先看香港音,「冬」和「豆」兩個字都是以/t/開首;但溫州音則不同,「冬」以/t/開首,「豆」以/d/開首,比香港多一種音,即是/d/。

  先簡單寫下有甚麼現象。

   現象丙:粵語香港音和吳語溫州音讀音近似。
   現象丁:溫州音比香港音多一個/d/。

  我們再想想有甚麼理論可以解這個現象。當然可用回理論甲。




  理論甲:完全是巧合。粵語香港音和吳語溫州音一點關係也没有。
  理論丙:香港人學溫州話學得不到家,所以有些音發不出。(正好和理論乙相反)

  我們先破理論丙,根據這個理論,香港人學溫州話學得不好,所以有些音發不出來,可以說香港話是溫州話的簡化版,換言之溫州話在所有地方都比香港話複雜。但這符合現實嗎?不符合,因為香港話有比溫州話複雜的地方,例如香港話有/p/、/t/、/k/、/m/、/n/這幾個音,但溫州話沒有。現實不能違背,唯一的解釋就是理論丙出錯。

  理論丙出錯,理論乙也出錯,因為推理方式一樣。上面提及香港話不是溫州話的簡化版,溫州話也不是香港話的簡化版,因為溫州話也有比香港話複雜的地方(溫州音比香港音多一個/d/)。所以理論乙也是錯的。

  可以是理論甲嗎?只是巧合吧。巧合的意思是,兩個語言沒有互相借詞,也不是源自同一個古代語言,例如爸爸和papa,漢語和英語沒有從對方借父親這個詞,漢語和英語也沒有語言上的親屬關係。所謂無巧不成書,過多的巧合只能在小說出現。我們發現香港話和溫州話有很多字的讀音都相近,絕對不是巧合。(讀音相不相近在學術上站不住腳,語音對應才重要,但現在不妨先用著讀音相近這個概念)

  另一個問題是,可以是借用嗎,正如英語kungfu借用漢語的功夫,但英語和漢語沒有共通的祖先。這也不可能,因為我以上舉的大部分都是常用的字,常用字很少借用,試想想香港人講中文時說「一」多還是「one」多呢?當然是說自己常
說的」多。所以香港話和溫州話也不是互相借用,要解釋這兩個語言為何相似,只有一個理論,就是有共通的古語

  以上提到,香港話有較為複雜的地方,溫州話也有。假如我們能說較為複雜的語音為一種語言能力,香港人和溫州人有不同的語言能力,香港人獨有的語言能力是能夠在字尾說/p/、/t/、/k/、/m/、/n/,而溫州人獨有的語言能力是能夠分辨/t/和/d/。再看以下這幅圖。



這兩條線有沒有相交點呢? 如果沒有,就是說這兩個語言有相似之處是巧合,剛才已經證明巧合是站不位腳的。所以唯一的結果,就是兩條線最終能相交,而相交點就是一個原始的語言,兼有上面說的兩種語言能力。如下圖: 




原來某段時期,這個原始語言是兩項特徵都有的,不過在演變成香港話和溫州話時,各自失去了不同的語言特徵,所以兩個語言各有特色,也有相似的地方。同時我們也知道,只要有方言,就往上推,推論有原始語言。只不過問題是,這個原始語言在幾時開始分化?這留待下回解說。

參考資料
《溫州方言志》,鄭張尚芳著:這是溫州話的百科全書,溫州話的演變、特色、詞語都有。我覺得此書最啟發人心的是如何研究一個語言的歷史,以我的視野,暫時找不到有文章用古代粵語的書籍詳細研究宋明以來粵語音韻的變化,大多只是以廣韻比對粵語,但也不齊全。 



 (這是鄭張尚芳先生,溫州人,著名音韻學家)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反切原理簡介》/陳凱文

《反切原理簡介》/陳凱文

愚見一直認為,香港中文教育其中頗為失敗的地方,便是由小學到中學,學校既不教導粵語拼音,也不教導反切,學寫字則靠死記硬背。由於出來做事已久,不知現在情況有否改善,不過在本人的讀書生涯中,學習中文讀音只靠口耳相傳傳授,學字則靠寫生字和默書。

如果大學時代並非修讀語言學,基本上你大學畢業之後,打開字典即便見到粵語拼音也不知怎樣讀,只能靠字典上以「讀若法」標示的那個同音字或近音字,才得悉其讀音。然而,讀若法有一個缺點,便是如果它所標示的字你也不會讀,你便要再查那一個字。有時你還遇到一個荒謬的情況,便是你查A字它說讀音如B字,再查B字它說讀音如A字,結果你永遠不懂這字的讀音。

當然,現在科技發達,要查字可以查網上字典,基本上再沒以前單靠啞老師找讀音問題。不過你如果想證實那個電子字典的真確性﹐跑去翻查一些古代字典(如《康熙字典》、《廣韻》),你都會發現一句「XY反」或「AB切」,這就是中國古代常用的「反切」標音法,而我們的中小學教師都不會教大家反切,於是大家看到「反切」也不知怎麼拼出讀音來。

更無奈的是,現在坊間有一些專欄作家和所謂學者,不知一些甚麼原因,經常標榜一些古字是粵語的正寫。由於學校沒教過「反切」原理,見對方言之鑿鑿,便不虞有詐信以為真,即使心存懷疑,打開古代字典看到「反切」也無從考證。為此,鄙生只好撰寫本文,淺述一下「反切」原理。

所謂「反切」,是一種古代的漢字注音方法,始建時間約源於漢代,常見於歷代韻書典籍當中,方便讀者知道字詞的發音。簡單來講,「反切」的口訣乃「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上字辨陰陽,下字辨平仄」。當你看到字典標示「 XY 切」, X 字為「反切上字」,取聲母和陰陽; Y 字為反切下字和平仄,取韻母同音調,然後將二者合併,拼出讀音出來。

那麼怎樣分陰陽和平仄呢?現在由於科技發達,方法便變得很簡單,閣下首先需要找出「反切上字」的發音和聲調,然後再依下表找出其陰或陽﹔至於平仄,粵語除一、四聲是平聲,其他七聲都是仄聲,你只需找「反切下字」的發音和聲調,便能辯其平仄。

聲調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陰平聲  因    分    詩
2)陰上聲  忍    粉    史
3)陰去聲  印    訓    試
4)陽平聲  人    焚    時
5)陽上聲  引    憤    市
6)陽去聲  刃    份    事
7)陰入聲  壹    忽    ~
8)中入聲  ~    ~    屑
9)陽入聲  日    佛    蝕
(~)表示有音無字(原表連結)

以鄙生舊作《「尐」字之亂》談過的「尐」為例,「尐」的反切為【子列切】,反切上字取聲母( > zi 2> z和陰 ),下字取韻母和平仄( > lit6 > it和仄),由於「列」是入聲(陽入),二者合併切出來的音便是陰入。陰入分兩種,一種為高陰入,一種下陰入(又稱中入)。一般來說,短元音多屬上陰入,長元音多屬低陰入, -it是長i,所以切出低陰入,用「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的標音標示,切出來便是zit3(可參照下圖)。是故,現在某些人聲稱「尐」是粵語口語「啲」(dit1)的本字。聲母不同,聲調也不同,是不可能成立的。

圖:反切原理的例子

大家只需熟習反切原理後,當遇上某些坊間宣稱是「粵語正字」的生僻字時,至少可靠查古代典籍得知歷代記載的發音,看看它跟現在我們常用的口語替代字有多大差距,而不至於人云易云,是否被騙也無從稽考。

說起「尐」字,實在忍不住再說兩句。現在竟然連中大的【漢語多功能字庫】,都無稽地記下「」是「」的異體字,然後宣稱「尐」指小,粵語讀作[mit6 dit1],簡直令人匪而所思。究竟「尐」讀作[mit6 dit1]一讀有何典籍根據?相反,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卻明確指出﹕「䩏尐,小也。方言懱爵。注言懱𢧵也。懱𢧵卽䩏尐」,「𢧵」為「截」的本字﹐不論段氏寫到的「爵」還是「截」,都不可能讀出〔dit1〕這音,又怎有可能是[mit6 dit1]?

 
(註:上段部份字無法顯示,請看《說文解字注》原典)


繼以前談過的鳥字音義問題後,中大漢語多功能字庫一而再在其網上字典出錯,提出查無實據,而且跟古代文獻記載不同的奇怪說法,不禁令人失望。需知道,此字庫掛上中文大學的域名和名號,如果錯漏百出,難免影響校譽也。



《漢語音韻學入門(二)》/飛力

《漢語音韻學入門()》/飛力

古人用粵語念詩嗎
  常常在網絡上見到這個說法:粵語是古代雅言,古人說的語言是粵語。例如這位人兄,他說:

  問「古代人講野系講廣東話定系普通話」,古代中國人當然是講廣東話啦!其實廣東話才是真正源自古漢語的語言,才是中華文化傳統。廣東話實源於漢代時漢武帝派遺三十萬大軍南征百越,即現時廣西一帶時,這批軍人將原中原文化帶到廣東來,就成為廣東話的源流。見雅虎知識:我想問古代人講野系講廣東話定系普通話?
  
  這個問題一時三刻也不能解答,不如大家先放下這個問題。先想想項少龍的處境。

項少龍的困局
  項少龍何許人也?項少龍乃鼎鼎大名的武俠小說作家黃易筆下的人物,尋秦記的主人翁,英俊又風流的人物。在機緣巧合下「被穿越」到先秦時代,一生所遇女子無數,為秦國定天下,最後發現原來還是項......某人的養父。就算沒有看過小說,應該也有看過古天樂演的電視劇吧。這是項少龍:  


引自此
  他不是要女人有女人,身手又高強嗎?他還有甚麼困難呢?這要從他穿越到先秦初時說起。他「被穿越」後,一直迷迷糊糊,覺得好似有位美女在服侍自己。後來他醒了,見到一位布衣美女。

女子惶恐關心地向他說了一連串的說話。
  項少龍今次腦筋靈活多了,留心下聽懂了大半,那便像河北或是山西一帶的難懂方言,大約知道對方在責怪自己身體還未復元便跑出來,不由心中感激道:「多謝小姐!」
那女子呆了一呆,瞪大眼睛看著他,道:「你是從那裡來的?」
這句雖然仍難懂,但項少龍總算整句猜到,立即啞囗無言,自己能說什麼呢?難道告訴她是二十一世紀乘時光機器來的人嗎?(尋秦記第一卷第二章)

  項少龍不單是位軍人,語言的天份也不低,一聽就知道那位女子說的是河北山西一帶的方言,參考第一篇文章的圖片,即是官話和晉語區。項少龍是個現代人,現代的官話晉語跟先秦的官話晉語一樣嗎?

唐玄宗改字
  先放下項少龍不管,來聽聽唐玄宗改字的故事。原來賢如唐玄宗也有犯糊塗的時侯。這又是為何?先看看這段文言文(不怕,有我的翻譯):

  朕聽政之暇,乙夜觀書……每讀《尚書·洪範》,至「無頗」、「尊王」之義,三復茲句,常有所疑:據其下文,並皆協韻,唯「頗」一字,實則不倫。又《周易·泰卦》中「無平不陂」,《釋文》云「陂有頗音」。「陂」之與「頗」,訓詁無別,為「陂」則文亦會意;為「頗」則聲不成文。(《唐大詔令集》卷八一,頁1878,台灣華文書局出版)

  譯文:朕治理朝政,還有空暇的時候,二更之時還在讀書……每次讀先秦經典《尚書·洪範》,當中談到「無頗」、「尊王」的義理,再三誦讀這句,經常有疑感:根據下文,都是押韻,只有「頗」這個字,實在是不協調。《周易·泰卦》中有「無平不陂」的句子,注釋書籍《釋文》說在這裏「陂」要讀成「頗」。「陂」和「頗」意思一樣,如果《尚書·洪範》的「無偏無頗」改成「無偏無陂」,意思通順又押韻,假如不改就不押韻。

《尚書》是先秦史書的合集,例如堯舜時的美政,商湯攻打夏桀的誓師詞等,而《洪範》傳說是商紂叔父箕子向周武王進獻的「大法九章」,是治國良策。唐玄宗讀到這句:

  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

  留意這裏有三個分句,陂義、好道、惡路,應該是三組兩個字押韻,用粵語讀「好道」押韻,「惡路」讀音也近似,但要把「惡」讀成「烏」的去聲;不過「陂義」兩個字的讀音實在差太遠,唐玄宗懷疑有錯字,所以揮筆一改,將「頗」改成了押韻的「陂」。

時有古今
  不要說古人,就連當今世上,知道有古音的也不多。古人和今人都一樣,不是一出生就知道有古音這回事。有很多人察覺到問題,比如說唐玄宗,他注意到《洪範》有韻文不押韻,但他的理論錯了,認為古人傳抄時抄錯了字,所以唐玄宗把韻腳改到合當時的韻就算了。但為何改字這個理論有問題呢?我們再看看《洪範》的韻文,先假設沒有古語。

  版本甲:無偏無頗,遵王之義(通行本,不押韻)
  版本乙:無偏無陂,遵王之義(唐玄宗修改本,押韻)

  我們一齊假設,假如真的沒有古語,從周初箕子到唐玄宗時,語言都沒有一丁點的改變。從周朝到唐朝,中間有無數的抄書者,因為當時沒有印刷術。由周朝《洪範》寫成,到唐玄宗之時,中間不知有成千上萬次傳抄,傳抄出錯是一定有的。我們想想,假如你是抄書的人,抄到累了,開始神遊太虛,寫到「無偏無」還是對的,到下一個字就寫錯了。抄成押韻的還是不押韻的容易?在心理作理下,迷迷糊糊時,很可能就是抄成押韻的「陂」容易些,但為何這個版本反而不是通行本?反而不押韻的「頗」才是通行本。把上面的推論寫成邏輯,就是這樣。

  假如(A)沒有古音,那麼(B)唐朝通行的就是押韻的版本。
  由於(非B)唐朝通行的不是押韻的版本。
  所以(非A)不是沒有古音。
  即是有古音。

  簡單來說,假如沒有和唐朝音不同的古音,根本不能解釋為何容易抄錯的版本不通行,不容易抄錯的版本反而通行。

  你可能辯說傳抄錯誤有很多種,抄成不容易抄錯的也可能。這樣說也對,但是先秦無數的韻文用粵語或是其他漢語方言讀,都未必押韻,難道都是抄錯,而且都抄錯成不容易弄錯的字?這明顯也不成立。所以結論只有一個,古時有古音,今音和古音不同。

  但其實這個推論不是百分百正確,或許古人用韻不嚴謹(即是韻緩),那以上的推論就不成立。除了唐玄宗的「錯字論」,還有其他的理論,例如剛提及的「用韻不嚴論」。但我還有一個究極理論,一定能夠證明由先秦到現代,語音都在變動。這且待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
《南部新書》點校商兌,崔文印著:這裏提及記載唐玄宗改字的出處,詳細的在《唐大詔令集》,上文已有;簡略的在《南部新書》,所以沒有採用。作者點出《南部新書》點校的錯誤,所言甚是,但說到古音就有點問題,遲會再解釋。

《唐大詔令集》,宋代宋敏求編,台灣華文書局出版:這本書好像一般難以見到,我想假如不是專門研究唐史的也未必讀;但談到唐玄宗改字的記載,這個好像是最詳細的。

《尋秦記》,黃易著:這個不多介紹了,喜歡的一早看過,不喜歡的介紹也未必喜歡。

延伸閱讀
論「古人韻緩,不煩改正」李添富著,(點擊下載,WORD檔):這篇論文講述了多個古人用韻,但讀起來不押韻的理論,例如「改讀」、「通轉」、「韻緩」等。這些理論未必正確,作者已經駁斥了,但他認為「古人韻緩,不煩改正」,不煩改正是對的,但是古人是否韻緩,則要構擬古音才能知道。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漢語音韻學入門(一)》/飛力

《漢語音韻學入門(一)》/飛力

前言

  各位朋友,不論你說甚麼語言方言,不論你有甚麼政見;只要你寫的是漢字,說的是漢語,我懇請閣下花一點時間看看我這篇文章。我這些年來學習及觀察語文,一些誠懇的意見。

  孔子是中國文教之始,自孔子降生至今,二千五百餘年,後有五胡亂華、蒙古鐵騎,以及滿清入關,我們從未面臨文教如此黑暗之時。參考古代文獻、明清小說、陳雲古德明等先生的文章,大眾的中文現在實在是病入膏肓,恐怕是奄奄一息了。我呢?你或許想問,我很清高嗎?不,絕對不!我也是腐朽的一份子。幸有一眾力挽狂瀾的先生,中華文化未至於完全敗亡。

我無文起八代之衰韓退之的才華,而且人微言輕,只不過圖謀為中華文明再起而出一分力而已。閣下或許以為我是恫嚇大家,且看我舉幾個例子,你或許就明白。

  時下的人很喜歡說我選擇做甚麼甚麼,這個「選擇」從何而來呢?實際上就是來自英文的choose,所以翻譯文章時見到choose就一定要譯成「選擇」了!更甚者連平日作文也不懂得用其他字。比如說「只好」、「唯有」、「寧可」、「情願」等等,這些詞語意思相近但又大不相同,當中微妙的差異是典雅白話的寶藏,但一般人都只知道「選擇」。歐化劣句至今廣為流行,乃成文章主幹,典雅白話如《紅樓夢》的文體幾近淪亡。

  至於何文滙博士的訂音,美其名為正音,但有些卻是誤音,方法或有誤,不可不正。例如「搜」索之「搜」據《廣韻》應該讀陰平聲,變成「收」索,竟不知同樣成於宋代之《集韻》收有「蘇后切」一讀,正是現今讀音陰上聲的來源或有人不知其所以然,盲反者一概委之於「約定俗成」,不知語音變遷亦有規律,不依語音規律變遷者亦有規律,何氏之訂音不可全盤否定。如「遏」止之「遏」,俗讀多有邊讀邊誤讀為「蠍」,正音為「壓」。以《廣韻》正音為「壓」,此說確為的論,不可不從。粵語正音正者不得全正,反者不得其法,我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戒慎恐懼,不敢不正。

現今本土派為少數重視中華文化者,考訂古字勇氣可嘉,可惜方法未免有缺憾。粵語一「啲」寫成一「尐」,當今已大行其道,難復其。其誤在於「尐」《廣韻》注子列切,反切上字「子」屬中古精母,無由變成當今粵語的塞音。此外甚多,諸如以「呢啡」為「褦襶」等,論證難以成立。依我之見,不穩立中古音今音及語音流變則難以說明「正字」的正誤,音理上不通之「正字」,為我所不取,亦是戒慎恐懼,不敢不正。


因此我開始搜集資料,編寫漢語音韻學入門系列的文章,希望人人都能明白如何考據正音正字,西賢亞里士多德說「政治為眾人的天性」,語言耶?以後有時間,再注釋童蒙讀本,以輔眾先生恢復宋明以來的白話傳統,至於說明歐化句者珠玉在前,我亦不贅。

地有南北

當今神州大地上,芸芸眾生超越十三億人,所謂地有南北,正是說這片大地上,各省各地百姓都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口音。所謂「十里不同音」,眾多口音任何止千萬,假如將同源的語言制成譜系,中國大地上所說的語言和口音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壯侗語族,分佈於中國西南部,如壯語、傣語、布依語等;二是藏緬語族,分佈於中國西南以及西藏,如藏語、景頗語、以及早已滅絕的西夏語等;還有苗瑤語系(如苗語)、阿爾泰語系(如滿語及蒙古語)等等,最後還有漢語。

甚麼是漢語呢?你或許覺得這個問題很蠢,這還不容易嗎?漢語就是中國話,中國話就是國語,這當然是錯的。我小時候好不了多少,以為漢語就是國語和廣東話。假如換個答案呢?漢語就是漢族所操的語言。這個答案還不夠精確,「地有南北」有關,這卻是為何?因為漢語是一個集合概念,既然地有南北,漢語當然不是一個語言,也不只是幾個方言而已,而是數之不盡的漢語方言群,而每個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

相信大家都聽過以下方言的名稱:上海話、閩南話、台語、客家話、潮州話,還有我最熟悉的廣東話、粵語等等。假如按語言學家的分類,根據不同方言語音演變的特色,通常將漢語分為八大方言(自北而南)。

一是官話,例如北京話、南京話;
二是晉語,例如邯鄲話;
三是吳語,例如上海話、溫州話;
四是贛語,例如南昌話;
五是湘語,例如長沙話、雙峰話;
六是閩語,例如泉州話、潮州話;
七是客語,例如五華客家話;
八是粵語,例如廣州話。

再參考一下維基百科漢語方語條的方言分布圖,但分類稍有不同:


不要以為官話就是國語,語言分類上的官話和國語的關係就像水果和蘋果一樣,國語只是官話的一個分支而已。再看以上的名稱,有語意重疊之處(台語是閩南話一支),範圍有大有小(客家話範圍大,上海話範圍小,因為上海話只係吳語一支,而吳語和客家話同級),語意模糊(廣東話可指粵語,亦可指客語,因為皆分布於廣東)。當然這個分類也僅是分類而已,當中不乏可議之處,例如晉語是否應和官話合併等,這留待語言學家探索,先不談它。漢語的下級是閩語,客話,粵語等,可以再分下去,例如閩語可以再分東南西北四支,閩南語下有泉州話、潮州話等等。暫時只需要知道有三層分類法就夠了。以潮州話為例,全稱是漢語閩語潮州話,這個三層分級法暫時夠用。故此我們香港人口中所稱的「廣東話」或是「粵語」,語言學上的分類實際就是漢語粵語廣州話,因為香港粵語大抵發源於廣州,除去香港人所說的懶音,兩地語音大致一樣,分類為漢語粵語香港話也可。

想感受一下漢語方言差異之大,可以聽聽用閩南語(詳細哪地方言就不知,會者請告知)唱的秋風辭,再用粵語,或國語,或自己熟知的方言比對一下。歌辭是漢武帝所作,如下: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櫂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現在行文中至少餘下幾個問題:其一甚麼是同源語言、其二甚麼是語音流變、其三語言方言的方別,這些問題隨後文解答

假如我今生有幸再次踏足神州,走遍大江南北,衷心希望漢語方言尚未滅絕。每個語言及方言都有其獨特之處,皆有動人的地方,世上沒有甚麼語言可以取代另一語言或方言,假如不明白這點,這裏你是白來一趟了,請回,不送。

粵語和香港話

  上文我反覆跟大家說,香港話和粵語是兩個概念,在學術上不可以混為一談,以我提及的三層分類法,香港話全稱是漢語粵語香港話。但這卻是語言影響心理的最佳例子,我舉一個例子。

  句子甲:金庸先生是中國人。
  句子乙:香港話是粵語。
  句子丙:孔明是諸葛亮。

  在句子甲中,沒有人傻得以為中國只得一個人,就是金庸本人。因為大家都知道在句子甲中,金庸先生是中國人,語意是指中國多於一個人,其中一位是金庸先生。(邏輯上說,中國人這個集合可以只有金庸先生一個人,也可以多於一個;在語言學上,大多數情況就是因為語言方言數量太多才要分類,一個方言或語言集合底下通常多於一種口音但在句子乙中,某些人以為香港話和粵語是全等的,就像句子丙一樣,孔明等於諸葛亮。學術界中談到句子乙,都知道是和句子甲相似,意思說香港話是粵語的一種;但平民百姓,沒有研究語言學者、或不太了解方言者、或坐井觀天者、或自大者,很容易以為是在用句子丙的句意,誤以為:粵語只有一種,就是香港話。那就是大錯特錯。

知道的人請不要怪我把這概念上很簡單既東西說這麼長,皆因我讀大學前,完全沒有想到粵語和香港話有何區別,更不曾想到粵語竟有多於一個口音,我猜想不知道的人還不在少數。用回上提及的三層分類法,香港話的全稱是漢語粵語香港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想他人以國語代表漢語,自己也不能把香港話代表粵語。

  上次也提及閩語內部也可再細分,例如閩南話(泉州話是一種)、閩東話(福州話是一種),但暫時不用管它,只知道八大方言自己內部分歧也很大就行了,閩南話和閩東話應該是不能互通的。粵語也一樣,內部分歧也很大,不能互通是等閒事。你們試聽聽粵語另一開平話的口音,看看自己聽懂多少,而我自己聽懂的一半也沒有,是不太可能聽懂大意的。

  大家請時時刻刻記著,想別人尊重自己的語言,自己也要尊重他人的語言,請把「粵語只能是香港話」、「只有香港話才能代表粵語」等想法完全忘記。

延伸閱讀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這個字典收集了不少權威的粵音字典,好處是容易搜索,可用漢字或讀音搜索。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個網站,不用多介紹,對一般人來說也就夠用。

線上客語辭典
:這個辭典收集了內地廣東一帶客家話的字音,好處是收集了多地的客語口音,多人說的梅縣話和我熟悉的五華話都包括在內。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這個辭典收集台灣客家話的字音和字義,好處是連詞語和短句都能搜索到,不用怕一字多音(問題主要在文白異讀,此問題容後再談),又能學到台灣客家話的地道說法。

小學堂
:所謂小學,不是小學中學的小學,而是訓詁文字音韻之學,稱之為小學,是因為古時訓詁文字音韻之學是為閱讀五經服務,是經學的附庸。自清朝始,慢慢從經學獨立出來。這個網站強大的地方在於,八大方言以下無數小方言的讀言也能查到,有時有簡單的詞義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