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漢語音韻學入門(一)》/飛力

《漢語音韻學入門(一)》/飛力

前言

  各位朋友,不論你說甚麼語言方言,不論你有甚麼政見;只要你寫的是漢字,說的是漢語,我懇請閣下花一點時間看看我這篇文章。我這些年來學習及觀察語文,一些誠懇的意見。

  孔子是中國文教之始,自孔子降生至今,二千五百餘年,後有五胡亂華、蒙古鐵騎,以及滿清入關,我們從未面臨文教如此黑暗之時。參考古代文獻、明清小說、陳雲古德明等先生的文章,大眾的中文現在實在是病入膏肓,恐怕是奄奄一息了。我呢?你或許想問,我很清高嗎?不,絕對不!我也是腐朽的一份子。幸有一眾力挽狂瀾的先生,中華文化未至於完全敗亡。

我無文起八代之衰韓退之的才華,而且人微言輕,只不過圖謀為中華文明再起而出一分力而已。閣下或許以為我是恫嚇大家,且看我舉幾個例子,你或許就明白。

  時下的人很喜歡說我選擇做甚麼甚麼,這個「選擇」從何而來呢?實際上就是來自英文的choose,所以翻譯文章時見到choose就一定要譯成「選擇」了!更甚者連平日作文也不懂得用其他字。比如說「只好」、「唯有」、「寧可」、「情願」等等,這些詞語意思相近但又大不相同,當中微妙的差異是典雅白話的寶藏,但一般人都只知道「選擇」。歐化劣句至今廣為流行,乃成文章主幹,典雅白話如《紅樓夢》的文體幾近淪亡。

  至於何文滙博士的訂音,美其名為正音,但有些卻是誤音,方法或有誤,不可不正。例如「搜」索之「搜」據《廣韻》應該讀陰平聲,變成「收」索,竟不知同樣成於宋代之《集韻》收有「蘇后切」一讀,正是現今讀音陰上聲的來源或有人不知其所以然,盲反者一概委之於「約定俗成」,不知語音變遷亦有規律,不依語音規律變遷者亦有規律,何氏之訂音不可全盤否定。如「遏」止之「遏」,俗讀多有邊讀邊誤讀為「蠍」,正音為「壓」。以《廣韻》正音為「壓」,此說確為的論,不可不從。粵語正音正者不得全正,反者不得其法,我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戒慎恐懼,不敢不正。

現今本土派為少數重視中華文化者,考訂古字勇氣可嘉,可惜方法未免有缺憾。粵語一「啲」寫成一「尐」,當今已大行其道,難復其。其誤在於「尐」《廣韻》注子列切,反切上字「子」屬中古精母,無由變成當今粵語的塞音。此外甚多,諸如以「呢啡」為「褦襶」等,論證難以成立。依我之見,不穩立中古音今音及語音流變則難以說明「正字」的正誤,音理上不通之「正字」,為我所不取,亦是戒慎恐懼,不敢不正。


因此我開始搜集資料,編寫漢語音韻學入門系列的文章,希望人人都能明白如何考據正音正字,西賢亞里士多德說「政治為眾人的天性」,語言耶?以後有時間,再注釋童蒙讀本,以輔眾先生恢復宋明以來的白話傳統,至於說明歐化句者珠玉在前,我亦不贅。

地有南北

當今神州大地上,芸芸眾生超越十三億人,所謂地有南北,正是說這片大地上,各省各地百姓都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口音。所謂「十里不同音」,眾多口音任何止千萬,假如將同源的語言制成譜系,中國大地上所說的語言和口音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壯侗語族,分佈於中國西南部,如壯語、傣語、布依語等;二是藏緬語族,分佈於中國西南以及西藏,如藏語、景頗語、以及早已滅絕的西夏語等;還有苗瑤語系(如苗語)、阿爾泰語系(如滿語及蒙古語)等等,最後還有漢語。

甚麼是漢語呢?你或許覺得這個問題很蠢,這還不容易嗎?漢語就是中國話,中國話就是國語,這當然是錯的。我小時候好不了多少,以為漢語就是國語和廣東話。假如換個答案呢?漢語就是漢族所操的語言。這個答案還不夠精確,「地有南北」有關,這卻是為何?因為漢語是一個集合概念,既然地有南北,漢語當然不是一個語言,也不只是幾個方言而已,而是數之不盡的漢語方言群,而每個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

相信大家都聽過以下方言的名稱:上海話、閩南話、台語、客家話、潮州話,還有我最熟悉的廣東話、粵語等等。假如按語言學家的分類,根據不同方言語音演變的特色,通常將漢語分為八大方言(自北而南)。

一是官話,例如北京話、南京話;
二是晉語,例如邯鄲話;
三是吳語,例如上海話、溫州話;
四是贛語,例如南昌話;
五是湘語,例如長沙話、雙峰話;
六是閩語,例如泉州話、潮州話;
七是客語,例如五華客家話;
八是粵語,例如廣州話。

再參考一下維基百科漢語方語條的方言分布圖,但分類稍有不同:


不要以為官話就是國語,語言分類上的官話和國語的關係就像水果和蘋果一樣,國語只是官話的一個分支而已。再看以上的名稱,有語意重疊之處(台語是閩南話一支),範圍有大有小(客家話範圍大,上海話範圍小,因為上海話只係吳語一支,而吳語和客家話同級),語意模糊(廣東話可指粵語,亦可指客語,因為皆分布於廣東)。當然這個分類也僅是分類而已,當中不乏可議之處,例如晉語是否應和官話合併等,這留待語言學家探索,先不談它。漢語的下級是閩語,客話,粵語等,可以再分下去,例如閩語可以再分東南西北四支,閩南語下有泉州話、潮州話等等。暫時只需要知道有三層分類法就夠了。以潮州話為例,全稱是漢語閩語潮州話,這個三層分級法暫時夠用。故此我們香港人口中所稱的「廣東話」或是「粵語」,語言學上的分類實際就是漢語粵語廣州話,因為香港粵語大抵發源於廣州,除去香港人所說的懶音,兩地語音大致一樣,分類為漢語粵語香港話也可。

想感受一下漢語方言差異之大,可以聽聽用閩南語(詳細哪地方言就不知,會者請告知)唱的秋風辭,再用粵語,或國語,或自己熟知的方言比對一下。歌辭是漢武帝所作,如下: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櫂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現在行文中至少餘下幾個問題:其一甚麼是同源語言、其二甚麼是語音流變、其三語言方言的方別,這些問題隨後文解答

假如我今生有幸再次踏足神州,走遍大江南北,衷心希望漢語方言尚未滅絕。每個語言及方言都有其獨特之處,皆有動人的地方,世上沒有甚麼語言可以取代另一語言或方言,假如不明白這點,這裏你是白來一趟了,請回,不送。

粵語和香港話

  上文我反覆跟大家說,香港話和粵語是兩個概念,在學術上不可以混為一談,以我提及的三層分類法,香港話全稱是漢語粵語香港話。但這卻是語言影響心理的最佳例子,我舉一個例子。

  句子甲:金庸先生是中國人。
  句子乙:香港話是粵語。
  句子丙:孔明是諸葛亮。

  在句子甲中,沒有人傻得以為中國只得一個人,就是金庸本人。因為大家都知道在句子甲中,金庸先生是中國人,語意是指中國多於一個人,其中一位是金庸先生。(邏輯上說,中國人這個集合可以只有金庸先生一個人,也可以多於一個;在語言學上,大多數情況就是因為語言方言數量太多才要分類,一個方言或語言集合底下通常多於一種口音但在句子乙中,某些人以為香港話和粵語是全等的,就像句子丙一樣,孔明等於諸葛亮。學術界中談到句子乙,都知道是和句子甲相似,意思說香港話是粵語的一種;但平民百姓,沒有研究語言學者、或不太了解方言者、或坐井觀天者、或自大者,很容易以為是在用句子丙的句意,誤以為:粵語只有一種,就是香港話。那就是大錯特錯。

知道的人請不要怪我把這概念上很簡單既東西說這麼長,皆因我讀大學前,完全沒有想到粵語和香港話有何區別,更不曾想到粵語竟有多於一個口音,我猜想不知道的人還不在少數。用回上提及的三層分類法,香港話的全稱是漢語粵語香港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想他人以國語代表漢語,自己也不能把香港話代表粵語。

  上次也提及閩語內部也可再細分,例如閩南話(泉州話是一種)、閩東話(福州話是一種),但暫時不用管它,只知道八大方言自己內部分歧也很大就行了,閩南話和閩東話應該是不能互通的。粵語也一樣,內部分歧也很大,不能互通是等閒事。你們試聽聽粵語另一開平話的口音,看看自己聽懂多少,而我自己聽懂的一半也沒有,是不太可能聽懂大意的。

  大家請時時刻刻記著,想別人尊重自己的語言,自己也要尊重他人的語言,請把「粵語只能是香港話」、「只有香港話才能代表粵語」等想法完全忘記。

延伸閱讀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這個字典收集了不少權威的粵音字典,好處是容易搜索,可用漢字或讀音搜索。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個網站,不用多介紹,對一般人來說也就夠用。

線上客語辭典
:這個辭典收集了內地廣東一帶客家話的字音,好處是收集了多地的客語口音,多人說的梅縣話和我熟悉的五華話都包括在內。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這個辭典收集台灣客家話的字音和字義,好處是連詞語和短句都能搜索到,不用怕一字多音(問題主要在文白異讀,此問題容後再談),又能學到台灣客家話的地道說法。

小學堂
:所謂小學,不是小學中學的小學,而是訓詁文字音韻之學,稱之為小學,是因為古時訓詁文字音韻之學是為閱讀五經服務,是經學的附庸。自清朝始,慢慢從經學獨立出來。這個網站強大的地方在於,八大方言以下無數小方言的讀言也能查到,有時有簡單的詞義說明。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