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原理簡介》/陳凱文
愚見一直認為,香港中文教育其中頗為失敗的地方,便是由小學到中學,學校既不教導粵語拼音,也不教導反切,學寫字則靠死記硬背。由於出來做事已久,不知現在情況有否改善,不過在本人的讀書生涯中,學習中文讀音只靠口耳相傳傳授,學字則靠寫生字和默書。
如果大學時代並非修讀語言學,基本上你大學畢業之後,打開字典即便見到粵語拼音也不知怎樣讀,只能靠字典上以「讀若法」標示的那個同音字或近音字,才得悉其讀音。然而,讀若法有一個缺點,便是如果它所標示的字你也不會讀,你便要再查那一個字。有時你還遇到一個荒謬的情況,便是你查A字它說讀音如B字,再查B字它說讀音如A字,結果你永遠不懂這字的讀音。
當然,現在科技發達,要查字可以查網上字典,基本上再沒以前單靠啞老師找讀音問題。不過你如果想證實那個電子字典的真確性﹐跑去翻查一些古代字典(如《康熙字典》、《廣韻》),你都會發現一句「XY反」或「AB切」,這就是中國古代常用的「反切」標音法,而我們的中小學教師都不會教大家反切,於是大家看到「反切」也不知怎麼拼出讀音來。
更無奈的是,現在坊間有一些專欄作家和所謂學者,不知一些甚麼原因,經常標榜一些古字是粵語的正寫。由於學校沒教過「反切」原理,見對方言之鑿鑿,便不虞有詐信以為真,即使心存懷疑,打開古代字典看到「反切」也無從考證。為此,鄙生只好撰寫本文,淺述一下「反切」原理。
所謂「反切」,是一種古代的漢字注音方法,始建時間約源於漢代,常見於歷代韻書典籍當中,方便讀者知道字詞的發音。簡單來講,「反切」的口訣乃「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上字辨陰陽,下字辨平仄」。當你看到字典標示「 XY 切」, X 字為「反切上字」,取聲母和陰陽; Y 字為反切下字和平仄,取韻母同音調,然後將二者合併,拼出讀音出來。
那麼怎樣分陰陽和平仄呢?現在由於科技發達,方法便變得很簡單,閣下首先需要找出「反切上字」的發音和聲調,然後再依下表找出其陰或陽﹔至於平仄,粵語除一、四聲是平聲,其他七聲都是仄聲,你只需找「反切下字」的發音和聲調,便能辯其平仄。
聲調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陰平聲 因 分 詩
2)陰上聲 忍 粉 史
3)陰去聲 印 訓 試
4)陽平聲 人 焚 時
5)陽上聲 引 憤 市
6)陽去聲 刃 份 事
7)陰入聲 壹 忽 ~
8)中入聲 ~ ~ 屑
9)陽入聲 日 佛 蝕
(~)表示有音無字(原表連結)
2)陰上聲 忍 粉 史
3)陰去聲 印 訓 試
4)陽平聲 人 焚 時
5)陽上聲 引 憤 市
6)陽去聲 刃 份 事
7)陰入聲 壹 忽 ~
8)中入聲 ~ ~ 屑
9)陽入聲 日 佛 蝕
(~)表示有音無字(原表連結)
以鄙生舊作《「尐」字之亂》談過的「尐」為例,「尐」的反切為【子列切】,反切上字取聲母(子 >
zi 2> z和陰 ),下字取韻母和平仄(列 > lit6 > it和仄),由於「列」是入聲(陽入),二者合併切出來的音便是陰入。陰入分兩種,一種為高陰入,一種下陰入(又稱中入)。一般來說,短元音多屬上陰入,長元音多屬低陰入, -it是長i,所以切出低陰入,用「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的標音標示,切出來便是zit3(可參照下圖)。是故,現在某些人聲稱「尐」是粵語口語「啲」(dit1)的本字。聲母不同,聲調也不同,是不可能成立的。
圖:反切原理的例子 |
大家只需熟習反切原理後,當遇上某些坊間宣稱是「粵語正字」的生僻字時,至少可靠查古代典籍得知歷代記載的發音,看看它跟現在我們常用的口語替代字有多大差距,而不至於人云易云,是否被騙也無從稽考。
(註:上段部份字無法顯示,請看《說文解字注》原典)
繼以前談過的鳥字音義問題後,中大漢語多功能字庫一而再在其網上字典出錯,提出查無實據,而且跟古代文獻記載不同的奇怪說法,不禁令人失望。需知道,此字庫掛上中文大學的域名和名號,如果錯漏百出,難免影響校譽也。
0 意見:
張貼留言